本报编辑部:浙北大厦集团有限公司宣教部
关于我们 |  常见问题 |  免责声明 |  返回首页
本报地址: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红旗路南街口 主编:奚高云 责任编辑:柏文来

4您正在阅读:2016年03月11日 - 第201601期 - 第08版

 
浙北大厦集团报
上一期 34 下一期
 
 

新闻检索

往期回顾

4当前位置: 首页 - 第201601期 - 第08版 - 新闻内容
农村——我的故乡我的根

新闻作者:刘敏华   阅读次数:
    这个春节,看到一篇帖子“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穷苦男友家”引起热议。而热议的内容,绝大多数都是“农村”。就是这农村二字,隐隐约约地牵动了我心中一种久违的情愫。
我在农村长大。虽然迁居城市近二十年,可我的意识中,我本就是农村人。我心中的农村,绝非脏乱差的代名词。相反的,农村是我心中的一方圣土。 
    最近,我每天辗转于单位和家的两点一线,每天忙忙碌碌,却不觉充实,不知道怎的,反而有一种莫名的空虚。特别是在独处的深夜,总有挥之不去的迷茫。偶尔回乡下探望老母亲,也是匆匆忙忙,不是急着工作,就是急着照顾孩子。一来一回,也就给母亲送几样生活用品,寒暄一下的时间,更别说干活或是欣赏风景了。
直到今年春节回乡下吃年夜饭,过年。母亲一人在厨房忙进忙出,我就帮她割点菜。 
    我也顾不得换套鞋,就这么踩下地去。突然的,我恍惚了一下。这土地,我久违的土地!那样松软却踏实的,是土地啊!我多久没有踏上这样的土地了?每天行走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的之间,脚下不是冰冷冷的瓷砖,就是坚硬的石板,哪里有土地这样的温暖舒适呢?
想起以前看到的,古人称土地为“万物母”。一点儿没错,当我脚踩土地时,就像小时候与母亲温柔的拥抱一样,水乳交融的感觉,充斥了我的内心。 
    抓起一小撮土,在手心里碾碎。有些许粗糙,却一点也不感觉刺痛,一种精神上无与伦比的愉悦占据了我。如果说之前每月两次的回乡,是身体回到了故乡。那么当我触碰到这黄土地时,我的魂,算是真正的回来了。 
    的确,土地与人几千年来始终有一种互相依存的联系.一个个璀璨而辉煌的文明在土地依托下渐渐成长。中国人与土地更是完美的和谐。中华民族起源于农耕。从前,历代中国人大多是面朝黄土,背朝青天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 
    所以,每个中华儿女,都应该对土地,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亲切和向往,正如我无法用笨拙的笔触写下我与土地亲密接触时的激动与感慨。那是我的根,人不能忘本! 
    以前陪着女儿看林清玄,他在《红心番薯》中写道: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,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。我们中华民族对土地的依恋,难道就不是一份对故乡的骄傲吗?
于是,土地和乡村的联系便紧密了起来。农村二字,便成了与土地最亲近,或是说,土地气息最浓郁的地方。这是我,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一个中国人心中一份坚守的情怀。 
    城市越发展,生活节奏也就越快,坏境就越嘈杂。此时此刻,农村又成了我们的精神向往,宁静、舒适、淳朴的代名词。农村,宛如桃花源一般,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。 
    正因如此,我不惧怕老去。当我老了,我就回到农村,返璞归真,种种菜,喂喂鸡,找找邻居聊聊天,就像那些个唠叨的老太太一样,心安理得,悠闲自在。因为我知道,千百年来的农村,我的故乡,会给我永恒的庇护。

上一篇34下一篇

Copyright © 2017-2027 浙北大厦集团报 All Rights Reserved  浙ICP备案:05120032